(由国际关系学院推荐)
衣远,男,汉族,中共党员,2006年北京大法学学士、经济学学士毕业,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毕业,其间还于2008年到201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留学
在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6年,开设一门必修课(《近代国际关系史》),两门选修课(《当代日本外交》、《国际战略学》)因而在近几年的教师课程教评结果中,这三门课均名列前茅,分别获得全院第一、四、六的好成绩,而在学校范围内,2013年11月获得的厦门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则更加证明了衣远老师授课功底的深厚。
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An Analysis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North Vietnam(1954-1969)"、《美国越南人族群的形成与政治参与》、《越南文化外交发展初探》等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并广泛参加在中、韩以及东南亚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此外,还为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堂做了《浅谈当代中日关系——问题与挑战》和《越南文化概况与中越关系》等学术讲座。
另外,自2014年以来还长期担任厦门卫视国际时政节目《两岸直航》的主场嘉宾,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班主任,学院2011级、2015级本科生导师,学院2010-2013级本科学位论文导师,厦门大学MODEL APEC社团指导老师以及厦门大学“我是外交官”活动评委老师。
授课方式风趣幽默,一直相信幽默来自于积累。由于学科特色,上课时经常会牵扯到很多历史人物与事件,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平白直叙的讲未免枯燥。“作为老师自然要追求把课讲的深入浅出、充满乐趣,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不能让授课枯燥到大家克制不住玩手机的欲望,勉强打起精神以应付课程”,因而每一堂课都是充满乐趣的。以广博的知识面与独到的个人见解为支撑,从容自然,鲜有雕饰。 7 吴松梅
(由国际学院推荐)
林颖婷,女,汉族,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用“输出”倒逼“输入”,鼓励学生“以教为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商务英语课的最后两节课以团队形式给同学上课,老师全程指导,实际教学后请同学打分反馈,让学生从“教学”角度反思检测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训练学生进行商务课上“用户需求”分析的技能;
提高材料的综合使用和实际运用,“在做中学”、学以致用:学生小组开展创业计划项目,涉及策划书撰写、甘特图安排进展、报表分析、产品演示演讲、竞争对手材料收集分析等,把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起来;
增加课堂互动机会,老师“手把手”演示、消除学生不安感:在进行讲座听力笔记时,从单句、重点词符号、数据笔记到整个讲座,学生都可以看到老师如何提炼重点进行口头和书面总结的示范;
不断创新更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教学成果、与国外院校语言培训同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在讨论“潜意识作用”的阅读文章时加入“得到”APP上马徐骏关于脑科学的系列文章、音频,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在建筑鉴赏课上,加入可汗学院的相关课程视频,模拟翻转课堂……
抓住学生兴趣点,化繁为简:讨论中国形象时,通过《北京欢迎你》的MV探讨文化符号代表性;选用《卫报》或《时代周刊》上对ME Generation(即学生这代人)的文章等,训练学生抓重点及泛读能力。
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学习习惯养成:从新学期的文具包到期中期末的文件整理、清单管理,从中英文的邮件写作、作业的电子版命名到演讲开题、PPT制作指导修改、从论文选题到稿件字体,事无巨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自律带来自由。2012年便在新浪注册班级微博,和学生管理分享有趣有料的信息;为了鼓励比赛失利的班级,我给每个同学写好藏着他们姓名的卡片鼓舞士气……。
2012级的同学在英语达人秀的话剧比赛现场打出一个横幅“To be the one Iwant to be”;这也是我作为老师最想看到的学生对自己的规划,有能力、有方法、有目标地过“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的理想生活,惟愿自己的不断努力与自律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灯塔,源源不断提供能量。 12 郑炜
(由材料学院推荐)
姚荣迁,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导,材料科学教工党支部书记,福建省陶瓷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功能薄膜材料及其器件方面研究。主持(在研或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校长基金战略发展项目以及厦门ABB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与厦门天马微电子公司委托项目。合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总装预研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Synthetic Metals等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论文21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9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10篇,发表教学论文1篇。曾获得厦门大学优秀党员,“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深圳市科创委市级科技项目先进个人, 2014年度本科生科创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暨德贞社会课堂基金优秀指导教师,厦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荣获201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厦门大学建行奖教金,入选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福建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科技奖等多项奖。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项、校级5项、院级5项,厦门大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2016年东元国际创意竞赛人文奖,全国高校大学生材料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项目等科创奖项,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蛋炒饭男神”。 15 陶懿
(由生命科学学院推荐)
陶懿,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市植物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1996年获得中国北京大学植物分子及发育生物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美国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大分子及细胞结构与化学博士学位,师从植物免疫与抗病研究领域专家 Fumiaki Katagiri 教授;2007,于美国索尔克研究所任博士后,师从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植物学家,植物光与激素信号转导领域权威美国科学院院士Joanne Chory。2007年起, 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陶懿教授于2008年在世界上首次克隆了生长素合成酶TAA1基因,发表在当年的国际顶尖期刊《cell》上。留学归国后,在厦门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围绕TAA1基因的功能展开研究,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了一系列与生长素合成TAA1基因和植物避荫综合症相关的热点问题,成果发表在PNAS、Plant Phys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植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Top Journal上,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文章累计引用超过三千七百多次,单篇最高引用达八百余次。 16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