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和教育遗产
201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确定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教育遗产”(Heritage of Education),教育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以“教育”为价值主题对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细分,从全球视野来看,教育遗产体现了“不同地缘文化语境下的多种表达”。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倡议指出“保护教育遗产不仅意味着保存文化价值,更是对教育作为人类生存基本目标之一的赞美”[1]。
所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应能落实在遗产价值载体,因此遗产价值评估结论明确后就需梳理其价值载体。笔者试以燕京(北京)大学校园、清华大学校园为例,分析教育遗产价值载体应当包括哪些对象。从大学历史沿革研究可知,燕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校园)、清华大学都是在清朝皇家园林的基址上建造[13],两座大学校园建筑师恰巧是同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亨利.墨菲(Henry K. Murphy)。两所大学因其不同的建校背景而采用不同的校园规划: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采取了中国传统合院式布局和大屋顶建筑以利于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14];清华大学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则参考了美国长青藤学校的方院式布局及建筑风格。饶有趣味的校园风格比较,无声的述说了一段真实的校园发展历史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但这两座校园,都完美地处理校址内历史园林景观保护和学校新建设的需求,新旧区域相得益彰。说明了彼时大学对校园所处环境文脉的理解、尊重,反映了大学校园参与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时至今日仍觉其校园规划理念之经典,并奠定了优美、雅致的校园格调。不仅引发校园歌手对母校的自豪和对大学时光的怀念,“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也令两所大学多次荣登中国乃至世界“最美大学校园”之列。
图/清中期北京西北郊园林水系图(资料来源:清华大学)
1.引自ICOMOS官方网站:18 April 2013-prepare to celebrate the International Day on Monument and Sites, www.icomos.org.cn.
2.据《文献通考》为白鹿、石鼓、应天、岳麓。
3.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200.
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保护利用“十三五”规划[R].2016
6.蔡元培起草,《大学令》,1912年。
7.王五云,罗家伦等.民国三大校长[M].长沙:岳麓书社,2015.
8.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文物保护规划[R].2011.
9.陈远.燕京大学1919-1952[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辅仁大学校史(1925-1952)[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11.傅斯年.漫谈办学[N].北平:经世日报,1946-08-04.
12.参见《圣经·新约》马可福音第12章10节、使徒行传4章11节等。
13.侯仁之.燕园史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51.
15.“老四大”是1914年清华大学第二次校园规划时期建设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由亨利.墨菲设计。“新四大”是1930年第三次校园规划时期建设的生物学馆、气象台、明斋、图书馆二期,由杨廷宝设计。
16.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东北大学旧址、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17.苗日新/整理.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史[C].清华大学基建处,2007.
18.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辅仁大学本部旧址文物保护规划[R].2015.